人才培养

博士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博士教育

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     专业代码: 0824Z1  学位授权类别: 工学  

    一、学科简介

本专业是在材料科学、船舶设计与海洋地质、海洋气候、海洋生物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研究环保型海洋材料的制备科学、工艺技术和失效机制,探索海洋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积极开展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并旨在进行涉海材料类的高级人才培养。学科依托上海深远海洋装备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海洋局“深海装备材料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深海极端环境服役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拥有80余套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和分析测试设备,总价值约8500 万元;近三年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海洋行业公益性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共计100 余项,科研经费近900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 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10 余项,并实现多项成果产业化。。

自学科建设以来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金属所、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互访及项目合作关系;并与上海天合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尖端工程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九江精密仪器研究所、上海亨远集团、优龙海洋工业涂料有限公司、上海神开石油设备有限公司、陶氏化工企业签订了横向合作协议,并建立了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及研发中心。

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团队中既有交通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等高层次科研人才,又有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技术型人才,是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年轻而朝气蓬勃的团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综合型海洋材料工程人才为目标,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实的材料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船舶与航运领域的发展动向,掌握必要的实验、计算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能力,掌握海洋材料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并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名称

主 要 研 究 内 容

研究生导师

远洋运输节能减排装备及环境材料研究

1. 海洋环境治理材料与装备研发

2. 深海钻采油污水及油污染控制装备研发

3. 船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

董丽华

 

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

1. 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与海洋微生物的有益化应用;基于微生物附着机理研发新型耐微生物腐蚀用钢及智能化涂层。

2. 深海与远海及其南北两极的航行和输运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新型海洋金属材料研发与性能评估技术。

 

常雪婷

 

新型海洋功能材料研究

1. 以电磁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为主线,主要围绕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在电磁隐身、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2.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在太阳光吸收和转化,尤其是光催化水分解,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污水处理)、光热转换材料及海水淡化等。

范润华

李晓峰

 


    本学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密切结合的能力,学科设有“上海市海洋局深海装备材料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专业操作技术的训练、培养条件,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都具备相当先进的社会应用基础,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还可提供包括上海沪东船厂、上海振华港机等大型企业在内的十余个产学研联合实习基地,进一步让学生加入实际实践过程,也要求学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体现实际工程中解决的问题,具备科研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